文物与博物馆学院

踏石留痕,研学李庄古镇‖文物与博物馆学院李庄实地调研活动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4/5/26 20:55:14

为增强学生课程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培养学生对古代建筑的认识与分析能力,丰富学生对古代城镇建筑的见解和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认知。根据《中国建筑史》《文物保护导论》等课程教学实践计划,在院长助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负责人周文,团总支书记、辅导员卢俊民,专业教师罗尧、洪见兰,教学干事刘慧等老师的带领下,2023级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四十余名同学于2024年5月24日-5月25日前往四川宜宾李庄古镇进行实地调研活动。

下午两点,全体师生一同到达古镇后,先行参观了中国营造学社陈列馆。历史建筑保护工程专业负责人周文老师为学生们讲解了何为营造、营造学社的成立和中国营造学社创立的中国建筑史学的研究方法,为学生们此次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中国营造学社的背景知识基础。

接下来,同学们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行调研,主要调研中国营造学社战时旧址和祖师殿•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战时新闻社旧址等。

中国营造学社旧址是清代晚期四合院式民居建筑,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迁于此。梁思成、林徽因在此写作完成《中国建筑史》《国象中国建筑史》等一批建筑领域经典著作。中国营造学社旧址为两个相连的小院,穿斗串架结构,青瓦白墙花格窗,座北朝南,主体建筑大致成“L”形走向布局。

第二天上午,全体师生参观了中国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在此次参观中,同学们了解到李庄人民的慨然大义、云集李庄学者们的报国情怀。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深深影响着一大批革命者和宜宾的进步青年。在抗日战争最关键的时期,寄寓李庄的文人学者以文抗战,声讨侵略者的无耻行径,爱国学生深感悲愤,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李庄的命运与家国时局紧密相连,李庄人与文人学者的患难与共,点亮了战火漫天中坚定前行的希望。

如今的李庄,传承着文化抗战时期的风骨与气度,肩负着新时代的使命。李庄古镇是“长江第一古镇”,其精神流传于时光长河,生生不息,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砥砺奋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勇向前。

参与此次调研的全体师生于中午集体乘车返校,本次实践活动圆满结束。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同学们对课程知识的把握更加深刻,对古代建筑的分析能力显著提升。而且,加深了学生们对抗战时期的李庄人民以及学者们的敬佩之情。不论是对学生们的专业素养还是价值观树立,在此次实践活动皆有体现。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建筑技术、艺术的结晶,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在某个特殊时期里,是该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活动的载体,是全方面反映出该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特征的历史产物。通过实践观察,更有利于学生们对古建筑的印象和对古建筑实体的认识。因此,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地推动了历史建筑遗产保护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