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扩展同学们的知识面,提高对文博知识的兴趣。文物与博物馆学院于2025年6月19日在B栋教学楼205、206、207教室开展《天门·天宫·弥勒天宫——中印早期天界观念交流的图像志探讨》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特邀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何志国教授主讲,由赵沙颖老师主持。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3、2024级全体同学参加。
首先,何志国教授以 1972 年长沙马王堆汉墓这一重大考古发现为切入点,针对学界关注的三大核心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其一,马王堆升天图如何演变为东汉天门图像,包括转变起始时间、关键推动者以及东汉天门图像的具体类型;其二,“天门” 图像的演变轨迹与途径,中国本土 “天门” 图像与外来佛像的结合方式,以及在北凉时期敦煌形成独具特色弥勒菩萨兜率天宫的过程;其三,马王堆帛画、东汉 “天门” 鎏金铜牌天门图像与敦煌 275 窟阙形龛佛像之间的内在联系。
何教授讲到:研究显示,在西汉早期,天门图像已在马王堆帛画中初现萌芽,其中的帝阍、阊阖、交龙穿璧等元素,以及内棺头挡和足挡的仙山和璧图像,都蕴含着天门的观念。至西汉中期,在汉武帝追求长生不老思想的推动下,天门观念得以具象化。汉武帝定郊祀礼,明确了天门与昆仑的关系;修造建章宫,将 “天门” 转化为实物造型;进行泰山封禅,进一步影响了丧葬文化。这些举措促使天门图像从模糊的观念,发展为大规模建筑和宗教活动,并在墓葬棺饰和画像石刻中呈现出 “璧 + 双阙” 等多种图式。
那么在东汉时期,天门图像呈现出丰富的类型。在四川、重庆地区可划分为七种类型,陕北地区汉代画像石则分为三种类型。这些图像本质上是 “神灵(或璧)+ 双阙(或门)” 的组合,象征着墓主灵魂升天的内涵与途径。魏晋时期,天门图像继续发展,河西地区魏晋墓天门图像融合了四川和陕北的特点,同时还影响到了西域地区。
何教授强调:值得关注的是,天门图像主神在历史发展中发生了显著转变。从东汉中期起,天门图像志被拆解,主神西王母逐渐被外来佛像取代,并出现符号化趋势。在长江上、中游地区,与西王母相关的元素与外来佛像重新组合;在长江下游,从三国晚期到西晋时期,双阙与佛像结合,佛像成为 “天宫” 的主神。此外,中印早期弥勒天宫图像存在契合之处,从犍陀罗到敦煌 275窟,“弥勒菩萨 + 双阙”的图式体现了中印文化的交融,而从敦煌北凉阙形龛到云冈二期的屋形龛,则展现了从弥勒天宫到佛像殿堂的演变过程。
此次研究成果不仅深化了学界对中印早期天界观念交流的认识,也为进一步研究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提供了重要参考,对于推动中印文化交流史和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本次讲座中学习新知识,感悟新理论,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