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深学生对中国漆文化与应用的了解,文物与博物馆学院于2025年6月19日在B栋教学楼209、210、211教室举办了《认识中国漆》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吴宇婷老师主持,姜曼教授主讲,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2、2023 、2024级同学参与。
讲座伊始,姜曼教授以中国漆的悠久历史为切入点,列举了河姆渡文化时期约7000年前的朱漆木胎碗、浙江萧山路湖桥遗址约8000年前的漆弓、战国早期约2400年前的彩绘射猎图漆瑟残片以及湖南马王堆出土的约2000年前汉代漆棺等重要文物,展现了中国漆在历史长河中的发展脉络。
接着,姜曼教授详细讲解了生漆的来源与性质。漆树在我国23个省份均有分布,其树皮呈褐色,叶子为卵状披针形。生漆是天然稳定的油包水型胶体分散体系,新采割时为乳白色,在空气中静置2年后会逐渐转变为褐色、紫红至黑色,若变为黑色则可能失效。生漆与木材表面结合力极强,加入等量瓷粉后与钢板的结合力可达7MPa,比钢桥面板防腐涂层中电弧喷锌涂层与钢板的结合力还高1MPa。生漆膜具有诸多优良特性,它密封性好,膜针孔少,防渗透性能优异;耐磨性能突出,耐热性能较好;耐水、耐油、耐酸、碱及化学腐蚀,在热水、沸水中长期浸泡或冷热交替也不易变化,几乎不溶于任何动、植物、矿物油和各种有机溶剂;还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介电强度达到50 - 80kV/mm。
随后,姜曼教授阐述了生漆的组成,其主要成分包括漆酚(40 - 80%)、漆酶(<10%)和树胶质(<10%),此外还含有15 - 30%的水分及少量其他有机物质。漆酚不溶于水,能溶于有机溶剂和植物油,有饱和漆酚、单烯漆酚、双烯漆酚、三烯漆酚等结构;漆酶是存在于生漆中的含氮物质,俗称漆蛋白质、氧化酵素,是一种含铜的多元酚氧化酶,能促进漆酚氧化,加快干燥结膜过程,是“天然有机催干剂”,其活性与含铜量有关;树胶质是生漆中溶于水而不溶于有机溶剂的部分,属于多糖类物质,水解后可分离出多种糖类;生漆中水分含量越少质量越好,其他有机物对质量影响不大。
本次《认识中国漆》专题讲座在师生们的积极互动中圆满结束。希望文物与博物馆学院的学子们在今后对中国漆文化与应用的探索中,能怀揣对传统文化与科学的热爱,如同生漆般坚韧,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汲取养分,让中国漆这一传统瑰宝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