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院

《黄河大合唱》唱出保卫祖国最强音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2/8/1 8:00:00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这部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吼出了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信心,每当这激动人心的旋律响起时,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便呈现在人们眼前。

《黄河大合唱》于1939年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如今,80余年过去,这部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作品并没有被遗忘,相反却被越来越多的人传唱,其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唱出保家卫国必胜的信念

4月9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办的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沈阳办事处成立大会上,记者采访了延安鲁艺校友会特聘研究员李宝祥, 他跟记者谈起《黄河大合唱》的话题。

李宝祥曾出版《烽火草原鲁艺人》《追寻烽火草原鲁艺》等书,对鲁艺历史研究50余年。谈到《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他说,据史料记载,1938年10月 ,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他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1939年1月,光未然抵达延安后,创作了朗诵诗《黄河吟》,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同年3月,在延安一间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带病连续写作6天,光未然给冼星海买来糖果,他一边吃糖果一边创作,于3月31日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作曲,以中华民族发源地黄河为背景,热情地讴歌了中华儿女不屈不挠,保家卫国必胜的信念。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 《黄河大合唱》有《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上各有侧重或相对独立,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抗日和爱国”,同时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比如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歌曲采用齐唱、轮唱的演唱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性,是抗日军民广为传播的一首歌曲。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混声合唱,运用主调与复调的混合唱法,以号角性、战斗性的音调,象征东方巨人为最后胜利发出呐喊,震撼人心。

不朽作品需要一代一代音乐家的传承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立即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歌曲的主旋律和时代的最强音。作品气势宏伟磅礴, 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地反映出时代精神。

1945年,冼星海在莫斯科治病期间,用生命最后的时光重新加工、修订《黄河大合唱》简谱手稿,增加了《序曲》,写成了五线谱版的《黄河大合唱》。李宝祥说,今天,我们能看到最早的《黄河大合唱》是1955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解放军总政文工团演出的《黄河大合唱》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中保留了冼星海在莫斯科增加的《序曲》部分。

李宝祥说,《黄河大合唱》自诞生以来,深受欢迎。比如,1975年10月25日,《黄河大合唱》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上演,持续演出了5天,之后在观众的强烈要求下,同年,11月5日、6日在首都体育馆加演了两场。当年,光未然还去了北京民族文化宫现场,聆听他25岁时和冼星海一同创作的《黄河大合唱》。光未然之子张安东曾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演唱了这么多场,《黄河大合唱》为什么还这么震撼?每场演出还是那么让人激动?这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那种艺术的力量,还有文化的力量和历史的力量。

多年来,作为鲁艺的后人,沈阳音乐学院在不同年代、不同音乐会上,不断地演出《黄河大合唱》,并邀请幺红、李心草等歌唱家、指挥家参加演出。《黄河大合唱》关注时代、关注民族命运的创作精神影响着沈音人,激励他们不断创作出弘扬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

李心草曾多次指挥《黄河大合唱》演出,在一次参加沈音举办的音乐会演出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黄河大合唱》我们铭记于心,可以不用排练直接上台演出。不朽的作品需要一代一代音乐家传承。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声乐套曲。这部作品的词写出了中华民族的气魄, 音乐表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格,其高度的思想性、艺术性为中国大型声乐创作树立了光辉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