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院

一份地图 一份追寻

  • 1889 次点击
  • 2021-09-06

“太原、忻州、大同……”一张山西省行政地图在记者眼前铺展开来。仔细一瞅,地图上的很多地点都用铅笔画圈标注过。“这都是我‘打卡’去过的地方。”70岁的王克西老人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认真地说。那年,王克西退休了。他总觉得“人生还有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没有做”。直到有一天,当他重新整理父亲王志臻的日记时,他决定——趁时光还来得及,重新走一遍父亲当年行军打仗走过的路。父亲王志臻是一名老红军,当年从江西出发,跟随中央红军长征,抵达陕北。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和战友们东渡黄河,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侵略者,随后王志臻跟着部队南征北战,解放了全中国。一个晴朗的清晨,王克西和老伴自驾出发。这是一次特殊的寻访…

寻访父亲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一次跨越时空的“相遇”

  • 1949 次点击
  • 2021-09-06

黄河东渡渡口“现在看到的风景是绝美的,而父亲当年渡河是绝难的”黄河水流湍急,奔腾着,呼啸着。湿润的水汽扑向口鼻,微阖双眼,他静静感受黄河的壮美。站在陕西省韩城市芝川镇黄河渡口,王克西临风东眺,仿佛看见84年前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出征,听见八路军将士们擎起的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1937年,作为八路军的一员,王克西的父亲王志臻从这里出发,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一线。韩城市芝川镇黄河渡口,天然良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84年前,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从这里开始了东进之旅。一路疾行,四万多人的抗日队伍抵达黄河东岸,随即马不停蹄向抗日前线开进。2016年8月,王克西按照父亲当年日记里的记录,来到了八路军东渡黄河…

最后的牵挂——纪念赵一曼女士

  • 2180 次点击
  • 2021-09-06

  她留下的照片不多,关于她,让我印象最深的是那张温馨动人的合影:年轻秀美的母亲平静地坐在藤椅上,轻托着一位孩子的小手,透出淡淡的祥和——如同这世间每一对幸福的母子,整个画面弥漫着暖人身心的甜蜜氛围。  照片中稚气可爱的孩子名叫宁儿,那时他才一岁零三个月。宁儿不会想到,这张照片是他和母亲骨肉分离前的最后合影。从此,母子生死两茫茫,一别成永诀。二十年后,他终于收到了母亲留给他的最后家书:  “宁儿,母亲对于你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  宁…

陆军某团红军连利用光辉连史激励新兵担当作为—— 两枚弹壳见证血脉赓续

  • 1907 次点击
  • 2021-09-06

“敌人炮火猛烈,在没有先进装备的情况下,我们凭借6门小山炮扭转了战局。大家现在看到的这枚弹壳,就是那场战斗留下的。”8月下旬,陆军某团红军连荣誉室内,指导员杨兴旺深情讲述连队光辉历史,为新兵们上了一堂特殊的党史教育课。杨兴旺的深情讲述,将官兵的思绪拉回了70多年前那场硝烟弥漫的战斗——1949年8月,我军与国民党军队鏖战兰州沈家岭。该连官兵在弹药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依靠6门小山炮顶住敌方火力,为兄弟部队创造进攻条件。炮弹打完了,他们就拎起大刀扑向敌军,与装备精良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最终,我军顺利攻下号称“兰州锁钥”的沈家岭。战斗结束后,连队被第一野战军第四军授予“战斗英雄连”称号。英雄虽逝,精神…

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个完整中译本

  • 1879 次点击
  • 2021-09-06

1920年8月,由陈望道翻译的《宣言》首个完整中译本正式出版。陈望道(1891年—1977年),是中国著名学者、教育家、翻译家、语言学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及上海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教授,担任过《辞海》 总主编,著有《修辞学发凡》等书,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陈望道1915年赴日本留学,受十月革命影响,陈望道在日本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新思潮,并阅读了日文版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初,陈望道应上海《星期评论》杂志的约稿,开始翻译《宣言》,所依据的日文版和英文版《宣言》分别由《星期评论》编辑戴季陶和《新青年》主编陈独秀提供。陈望道的翻译是在环境险恶和异常艰苦的条件下秘密进行的,为了防止…

专列暗杀倒计时,智捕“万能潜伏台”

  • 2291 次点击
  • 2021-08-30

国民党从大陆败退之际,国民党当局将一部分军警特人员乔装成各种身份留下来,以期将来能够里应外合,反攻大陆,同时又伺机破坏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打乱新中国的建设进程。“万能潜伏台”猖獗暗杀行动不止计兆祥及其“万能潜伏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1949年1月由毛人凤安排潜伏在北京。计兆祥集台长、报务、情报、译电四职于一身,他的潜伏电台,先后多次给保密局毛人凤发电,密报包括南苑机场在内的情报,因此导致南苑机场被炸,当时毛泽东住处距南苑机场不到40公里的距离。计兆祥的表现一度令毛人凤相当满意,为了鼓励计兆祥继续潜伏和进行破坏活动,毛人凤不仅为其提供了大量经费,同时还晋升其为少校。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党…

雪马里战斗:志愿军痛歼格罗斯特营

  • 2292 次点击
  • 2021-08-30

  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第一阶段,原为志愿军第187师预备队的第560团巧渡临津江后,在雪马里地区全歼英国皇家陆军双徽营——第29旅皇家格罗斯特营。这是英军的一支王牌部队,早在1801年远征埃及的亚历山大之战中,因突出重围转败为胜,被授予独特的“后佩式徽章”荣誉,即将皇家陆军帽徽分别佩在贝雷帽前后作为头饰,也被称作“皇家陆军双徽营”。  英军机关算尽,奇兵巧渡临津江。1951年4月,志愿军第五次战役发起前,志愿军第19兵团作为右翼突击集团与西线的“联合国军”美第1军沿临津江隔江对峙。4月22日黄昏,志愿军和人民军按照预定部署,以排山倒海之势对“联合国军”展开全线反击,第五次战役正式打响。  …

邓小平的读书学习生涯

  • 2281 次点击
  • 2021-08-30

“知识改变命运”,既改变个人命运,也改变国家命运。邓小平是爱学习、善学习、号召大家学习的人,他要求全党全国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服务于四化建设大业。邓小平学习的经历、特点和关于学习的看法,今天依然指导着我们、激励着我们。(一)广安,是邓小平的出生地,也是他接受私塾发蒙、学会识文断字的起点。在这里,邓小平接受了最传统的中国教育:习字、背书。父辈原来给邓小平起名叫邓先圣,但私塾先生认为这个名字对孔子不尊重,因此给他改名“希贤”,希望他向先贤学习、终成一番事业。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伴随邓小平的学习和早期革命生涯,直到1927年白色恐怖时他在上海做党的地下工作,为掩护方便才改用邓小平这个…

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在辽宁

  • 2359 次点击
  • 2021-08-30

20世纪30年代,德、意、日法西斯逆流横行,成为世界和平的严重威胁。九一八事变给中华民族带来国难的同时也掀起了抗战的怒潮,作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地——辽宁,历史性地成为中国十四年抗日战争的起始地,同时也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义勇所驱 共赴国难十四年抗战从辽宁开始论及中国抗战起点,理应首先立足时间轴线的考量,“简言之,就是抗日战争重大事件的开始时间问题”。九一八事变之夜,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官兵毅然违抗“不抵抗”军令打响的突围战是“九一八抗战的先声”,北大营爱国军人在强敌入侵的第一时间第一地点的还击构成中国武装抗战的起点。当然,一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开始绝不是某一点…

辽沈战役胜利成为全国解放战争转折点

  • 2329 次点击
  • 2021-08-30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在辽宁地区拉开了序幕。经过3年鏖战,1948年11月2日沈阳和营口解放,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东北全境宣告解放。辽宁由此成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转折地,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历史地位。辽宁是东北解放战争的起点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一度成为“政治真空地带”,争夺东北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首要战略目标。根据党中央的部署安排,冀东军区十六军分区于1945年9月5日进入沈阳,并将东北情况向党中央作了详细汇报,为党中央决策东北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从抗战胜利后变化了的形势出发,同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东北局(全称为“中国共产党东北中央局”),作为党中央的派出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