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院

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古建筑榫卯结构》专题讲座圆满落幕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1/4/11 21:51:29


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古建筑的了解,增强同学们对古代榫卯结构了解,我院于2021411日上午1030在文昌学宫3号会议室开展《古建筑榫卯结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邀请了大国工匠杨俊教授莅临现场讲解,文物与博物馆学院2020级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全体学生和学院部分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以及对其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讲座。

杨俊教授首先介绍了古建筑概论,声情并茂、情绪高昂的讲解。让同学们了解到古建筑不仅是建筑,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代替,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历史变迁。而后提到观察古建筑应先看颜色,后看结构,再看中堆,进而了解到古建筑的概貌。

据杨教授介绍,传统建筑文化的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指木构件之间利用凹凸结构相互咬合的连接方式。一般通过在木配件上挖孔眼,和另一个配件中孔眼大小相同或稍大的榫头拼接在一起,凸出部分叫榫(或叫榫头),凹进部分叫卯(或叫榫眼、榫槽)。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都凝结着古代中国工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在中国古代有种很神奇的工艺,它不用一钉一胶,却能让家具、建筑牢固,它就是榫卯结构,榫卯结构是一项精湛的木工技艺,早在石器时代榫卯结构就诞生了,它也是中国古代皇家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在理论讲堂上,杨俊老师围绕我国传统榫卯结构进行了讲解,而后通过模型展示了中国传统工艺之美。

本次讲座以榫卯结构为切入点,旨在鼓励文博学院的同学在读书之余能够多品味中国传统技艺所蕴藏的哲学道理与智慧火花,在拆装榫卯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其所包含的历史记忆与匠人精神,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撰稿:黄亚杰 王鹏霞

  


杨俊,男,大国工匠,江油市武都镇下中脊村人,主要从事传统榫卯木器制作和房屋修建。一生终爱木工技艺,为将生平所学木工技艺留传于后世,多次参与全国各地古建修缮工作,其雕刻技艺精湛,亲自为诸多古建修缮进行雕刻。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博乐市的蒙古东归场的望东归古塔,同时还修建有四角亭和六角亭。2018年受重华政府之邀,到重华镇投资恢复修建古会馆湖广会馆一处,总投资八百余万元,目前各项工作正有序推进中。

杨俊教授将自己的积蓄800余万元全部投入到建设湖广会馆当中,期间拒绝了政府的拨款150万元、民间捐款80余万元,他曾说过这两百多万元不是一笔小钱,对于我来说也很心动,但是有这两百多万元我们可以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比如去修另外一个会馆有人说过我很傻,这么多钱全部投到这里面去,没有一点收益和回报,还不如自己拿去旅游、颐养天年,或者说是留给子女。但我认为人这一辈总要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那么我一定要在我的余生中做一件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党、对得起国家和人民的事情,我不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人可以没有能力,但一定要有主见,我认为我这件事做得对,那么我就一定要去做。

1972年初开始拜师学艺,主要学习传统榫卯木器制作和房屋修建;

1975年出师专业从事传统榫卯木架结构房屋修建,主要样式有一棵印、四合院、走马转角楼等;

1977年拜贾红贵师傅名下学习造船;

1979年拜左贵生师傅学习造水车、水碾;

1980年参与江油市窦圌山古庙修复,并拜老艺人刘世开师傅学习古建筑修建及雕刻技艺,期间学会了造塔技术及相关工艺;

19842003年在新疆从事现代房地产开发建设,期间也承接修建有古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博乐市的蒙古东归场的望东归古塔,同时还修建有四角亭和六角亭各两处;

2003年至2018年回四川承接各项建筑工程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