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与博物馆学院

“大雅追千古、文光射斗牛” ||第二届“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顺利召开

  • 人浏览
  • 更新时间:2021/10/22 20:33:17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天空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卓绝的智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2020年首届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文昌杯”已经成为文物与博物馆学院特色大型活动,在师生对第二届文昌杯长时间的筹备与期待中,我院“大雅追千古,文光射斗牛”第二届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于10月20日上午九点十分在文昌学宫三号会议室正式召开。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艺术总监朱智忠教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院院长宋大川教授、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文昌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海教授、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负责人唐光孝教授、民族学专业负责人柯小杰副研究馆员、古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朱学矩教授、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负责人白芳芳老师、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教师吕素林教授、文物与博物馆学院党支部书记羊洋、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王君钢、团总支书记卢俊民、学院全体教师和部分学生参与本次论坛,除此之外,学院邀请了大力支持本次论坛活动的杨艳、夏皓、唐若彬三位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论坛伊始,第二届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主席、文昌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海为本次论坛致辞,林院长指出,文昌杯为学生和教学搭建一个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希望参赛选手能够充分把握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展现自己的能力,在论坛中有所获,最后林院长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

论坛第二项则由4位优秀专业教师“身先士卒”,进行了自己的学术分享。 

热衷于非遗的民族学专业负责人柯小杰老师指出:“要让非遗成为文化产业创新的源泉.”针对这一观点柯小杰老师通过对汇德轩传扬古羌文化、绵阳瀚雅整合非遗手工等案例的详细分析,说明其可行性,最后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以非遗研究和文化产业相结合为发展方向。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负责人朱学矩老师分享自己游学随笔,带领同学们共同回望营造学社的历史渊源与近代发展,并介绍朱启铃、罗哲文等学社内建筑大师,最后鼓励同学到学社故地——宜宾李庄进行实地考察,并重游与学。

宝石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正是在于其绚丽夺目的色彩,“外行看热这闹,内行看门道”在“珠宝人”眼中每一颗宝石中都藏着色彩密码,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杨菩月老师则以专业角度为同学们解开了“宝石之色”的奥秘。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罗尧老师,以国际视野向学生展示了英国科技考古发展及主要内容,并憧憬当代青年能够运用科技考古技术“更近一步了解过去五千年,更好掌握未来一百年

本次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学生积极参与,参赛展示形式多样,作品种类繁多,最终共计推选出42件作品参加决赛。民族学专业同学的《关于梓潼县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制约调研报告——农业》紧贴生活,之后从《一个快递员的自诉》到《校园精英》,是“下里巴人”式到“阳春白雪”式地从多角度多阶层去观察人类,展现了每位选手的独特思考。在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同学的奇思妙想之下,柳、桔梗、玫瑰等植物的形象饰品活跃于论坛之上,这是人与自然共鸣的结晶,其寓意孕育于精妙的历史诗篇,风貌源自对物像灵魂的汲取。博物展陈方面,涛涛黄河、香衣琳琅、钟鸣鼎食、刀光剑影、书墨文玩,从衣食住行到行军征战,生活赏玩,展现我国古代风貌,让中华古代文明走向世俗,走向大众。

在文昌杯比赛现场,百舸争流,参赛学生皆大展身手,在激烈的竞争中一些作品给大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2020级文博专业戴诗唯、鱼秋璇、刘艳的作品《“蓝织烟雨,青花灰缬”系列文创》无疑成为一大黑马。这是一场以传统印染技术——灰缬蓝印与元青花的“伟大”相遇为序幕的“爱情故事”,在经历从调浆到退浆、裱纸、绘样等十个崎岖流程后,最终使得歌词中那句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跃然于作品之上,两者永远的交合在一起,灰缬蓝印为元青花着上昨日的盛世光菜,元青花使灰缬蓝印的扎染工艺的智慧再现江湖,由此成就了彼此, 评委老师感叹道:“已是一门手艺!” 

夜深人静时,一方飞檐与月与云遥遥向往,孤独的人儿你是否会听见来自故乡或是远古的呼唤?这份哲思,正是2019级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的王映芷的作品《飞檐胸针》的设计含义之一。她将长卿山实地取景获得的建筑元素——飞檐、瓦当、雕梁画栋浓缩在一枚小小的胸针中,并加缀明月与云纹两种中国传统意象,使得原本就浓厚的中国“味道”更上一层楼。 

古语有云:“长江后浪推前浪”,来自21级古代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新生周哲仪带着自己家乡河北的“故人”《兴隆寺——京外第一名刹》来到了文昌杯,在她的带领下在场师生跨越时空欣赏了兴隆寺高低起伏,如同交响音乐的旋律一样精致优美的布局,沉醉于佛教宝地倒坐观音的圣光,雄浑庄重、肃穆神圣。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古蜀道之险峻闻名于天下,知其险峻,更当知其要。2018级罗鑫的《浅分析三国蜀地金牛古道沿线五座关隘》,以图例将在场师生拉到苍穹的视角,俯览关隘。葭萌关、剑门关、江油关、涪城关、白马关这五关,本就乃天然屏障、加之建筑兵家扼要,其研究意义非凡,在罗鑫的讲述下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到五关,在自然和人文历史方面都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藏等待我们进一步探寻、传承。

经过长达两天的角逐,学生宣讲画上圆满句号。文物与博物馆学院院长宋大川教授和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总监朱智忠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宋院长首先对本次参赛学生和指导老师进行了肯定,同时对支持本次论坛开展的嘉宾也表达了感谢,并指出文昌杯活动展现出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符合我院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教育构想和思路。朱智忠老师指出文物与博物馆学院的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丰富了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的艺术季,展现出了“文博学院人”独特的艺术光辉,并对学院全体学生寄予厚望,认为我们这一代青年大学生,代表了未来,代表了时代,我们应该利用现代设备,在这个传播的时代,为我们自己的中华文化做主。

在论坛最后,根据七位专业评委老师的评分,揭开谁是最终获奖者的谜底。戴诗唯、鱼秋璇、刘艳小组凭借《“蓝织烟雨-青花灰缬系列文创”》斩获特等奖,刘洋的《“华古乐展”-唐代宫廷乐器》和梁莉萍《影壁·项牌》荣获一等奖 ,王映芷的《飞檐·胸针》、罗鑫的《浅析三国蜀地金牛古道眼线五座关隘》以及姚雨含、田宗禾、刘佳佳、向潇雅四人小组的《“翠华香扑水光遥”-清廷翡翠制品展》荣获二等奖,陶星秀和肖婵的《花虽好,月待圆-桔梗首饰设计》,周哲仪和张刘鑫的《隆兴寺-京外第一名刹》,吕瀚月和汤雅云的《薪传化慧·胸针》,李晓婕、王欣薇、程璇小组《圆形弧面型和圆形刻面型宝石的加工》,向春红的《叮当镯型对传统翡翠行业的影响》获得三等奖。在场师生激烈的掌声中,第二届文昌杯文化遗产论坛圆满落幕。

文化遗产是一颗颗星辰,每一颗星辰记录着人类文明的故事,历史的天空也曾繁星几多,随着岁月的变换,星坠于野,尘埃厚重,淹没了昔日的光辉,我们这一代流淌着炎黄血脉“后浪”,有责任与担当传承文昌精神,厚积薄发卷起巨浪冲刷尘土,让文化的瑰宝、民族的记忆重见光明、涅槃重生。

撰稿:谢心洋,侯雅茜

拍照:吴柏均、罗亦婷,殷才华